青春寻遗 传承薪火 文化传承新征程 | 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国际学院)寒假实践活动
栏目:文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1-24

1月18日,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国际学院)“非遗承扬,岁谱华章”实践团队踏上了莆田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走进莆田市博物馆,开展对博物馆文化的参观和研学,聚焦莆田非遗,从莆仙戏、莆田传统民俗等璀璨文化瑰宝中探寻汲取养分,激发传承对本土文化的热情与担当。

1.jpg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伍一一参观了博物馆各个展厅,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历史文化展区,从“蒲阳拓荒”“百姓入莆”到“海丝重镇”,队员们深入了解远古时期莆田的原始风貌与人类活动踪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百姓入莆历程和作为海丝重镇的莆田在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辉煌过往。随着脚步的迈进,莆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团队成员们不时驻足凝视,细细品味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深刻感受到莆田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2.jpg

在非遗民俗展区,丰富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古老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纹饰精美,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莆田先民的智慧和审美;种类繁多的民俗器具,从农耕工具到生活用具,无不展示着莆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习俗和文化传承。队员们仔细聆听着讲解,不时驻足观看,手中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满满的收获。

3.jpg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以独特的莆仙方言演唱至今,仍保留着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各时期大量的音乐元素、古老剧本以及表演形式,拥有独特的唱腔、动作、脸谱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

“宋曲遗响,南戏一支”“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随着时代的发展,莆仙戏古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历久弥新,愈显珍贵。我国戏曲理论界泰斗郭汉城语重心长地说:“莆仙戏的价值不是用别的可以补偿的,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实践团队在博物馆内莆仙戏展厅展开深入的实践学习,参观莆仙戏特色脸谱、服饰、曲牌、乐器等,感受其丰富的内涵、制作的精巧和独特的美感与悠久的历史渊源。

4.jpg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解锁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莆田非遗民俗、莆仙戏等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这些非遗文化是莆田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肩负起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贡献农林大学子的青春力量,让这些古老而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谱写出更加绚丽的华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