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博物馆2019年工作总结
栏目:公告公示 发布时间:2020-01-13

2019莆田市博物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制定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打造特色、红色、靓色博物馆。使莆田市文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莆田市博物馆2019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莆田市博物馆全年引进、举办展览共12场。接待讲解104批次,接待讲解人数约8000人。通过节假日及周末举办相关公益活动,活动规模30-40人/场(小型),50-60人/场(中型),平均每月1-2场。根据博物馆馆校合作协议,组织相关学校的学生到开展博物馆系列活动。1-2场/季。

二、2019年工作总结

(一)依托地方资源 打造特色展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而博物馆作为城市的窗口,具有展现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任务。因此莆田市博物馆依据本地的特色,发挥莆田的巨大优势,打造特色展览。

1.“以石为媒”彰显闽中特色

“天遣瑰宝生闽中”,寿山石作为福建的地方特产,自古就是我国奇石珍品中的佼佼者。我馆于10月1日起举办“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持续深化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福建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2.“以节为介”传承莆阳文化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推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起来,传承莆田文化:如“印红团·印幸福”“过端午·莆博”“乞巧祈福·共度七夕”迎中秋·做月饼”等活动大力培育富有莆田地方特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日品牌,打造地方节日文化名片于国庆期间,积极采用展板、彩旗等形式渲染氛围,如“我和国旗同框”、“国庆爱国主题手绘长卷等”,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莆田市博物馆2019年工作总结(图1)

1月1日市博物馆“做盏中式灯  喜迎中国年”元旦花灯制作活动

3.“以妈祖会友”增进同胞之情

深植海峡两岸民众心中的妈祖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莆田市作为妈祖文化的发源地,肩负传播弘扬妈祖文化的重任。为此莆田市博物馆在原有固定展“海上丝绸之路之妈祖文化”展厅的基础上,在B馆三楼书画厅举办“妈祖缘·同胞情”两岸书画精品大联展。两岸联展是书画交流的崭新互动载体。突出了“中华妈祖情,两岸一家亲”的主题。既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渴望和平发展的共同心声,又突出了莆田的地方特色。

4.“以德为美”打造特色巡展

道德模范巡展是莆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覆盖全市各县区的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军营等,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三新代表等人物事迹,受到群众和师生的一致好评,进一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旨在进一步掀起“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使得善行义举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莆田市博物馆2019年工作总结(图2)

6月19日城厢区第二实验小学道德模范巡展现场照片

(二)弘扬红色文化 发挥教育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开拓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留给当代珍贵的精神财富。博物馆充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为此在原有历史厅中的《闽中洪流》固定陈列展览基础上,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旗、党徽、党章”专题展和“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等红色展览。带领观众回望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回顾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的卓越贡献,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教科书。激励全市上下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行动自觉,为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筑牢思想根基,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

 莆田市博物馆2019年工作总结(图3)

9月6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党旗党徽党章专题展开幕式现场照片

(三)活动精彩纷呈 学习味道浓厚

1.研学之旅 陶冶情操

根据博物馆年度工作计划,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工作热心人士,在暑期开展博物馆研学活动,面向学生群体举办大型文化修学体验活动。依托莆阳书房,结合博物馆的文化/文物/场地优势,开展研学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笔墨传情 翰墨飘香

为提高书法爱好者的书写水平,丰富中小学生的暑期生活,莆田市博物馆开设硬笔书法公益培训课程,特邀市内知名书法家担任培训老师,面向全市各中小学公开招生30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3.阅读之光 “靓色书房

打破大多数博物馆“朝九晚五、周一闭馆”的开放制度,在夜间开放古谯楼和市博物馆两处莆阳书房,莆阳书房犹如一颗夜明珠,熠熠生辉,点亮阅读之光,让博物馆溢满书香,让博物馆在夜间“亮”起来、“靓”起来,为莆田增添了一抹亮色,迎合市民追求夜间的文化休闲体验和消费趋势。为市民创造文明的阅读空间,和谐的阅读氛围,美丽的阅读环境,令市民“阅”(越)读“阅”(越)幸福。

(四)加强对外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形式,让各个层次,各个等级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之间可以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

1.馆际合作提升莆博影响

莆田市博物馆与三明市博物馆合作举办《锁之韵——福建三明市博物馆馆藏锁具展》,使观众了解中华古锁,领略中华古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服饰暨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图片展》令莆田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领略苗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的民俗风情。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悠悠太学 莘莘学子”——2019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主题巡展,市民可以近距离探寻古代最高学府的历史,一睹古代“高考状元”们的风采,加深对莆田古代学子们“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精神追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与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合作举办“西双版纳傣族民俗展”,一起探寻了傣族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感受魅力无穷的民族风情。于此同时增进了馆际交流,为馆际合作迈向新高度夯实基础。

2.馆校合作传播传统文化

通过馆校合作,增加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辐射面,让青少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健康成长。一是小学生志愿讲解。通过小学生志愿讲解员,推进与城厢区太平小学等学校馆校共建志愿服务活动,使市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地方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的实践基地,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第二课堂”。二是中学生志愿讲解。莆田二中的学生于国庆期间展厅进行讲解、安检、导览,传承历史、传递文化。三是大学生志愿讲解。莆田学院大学生定期到博物馆进行莆田历史文化讲解,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五)加强设备管理 安保“保驾护航”

在设备管理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遵循实施本馆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好监督设备的现场管理,检查设备的日常使用巡查、维护保养、资料填写等工作;贯彻落实设备维修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并检查维修质量,并做好台账记录;定期检查机房的清洁整理工作,做好设备消防工作、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强设备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工作水平;倡导设备节能措施,把关设备采购费用,促进设备管理标准化。

在技术方面:充分做好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注重日常使用巡查、维修保养;故障发生后的排查和临时维护措施及时有效,通知专业技术人员维修、维护以根本性解决,加强时间管理,以形成长效机制;杜绝特大、重大设备责任事故,注重日常对大型功耗设备的防火漏电巡查,增强该类设备故障的防患意识。

(六)充实文物资料 征集文物藏品

继续开展文物征集活动,接收社会捐赠书籍、绘画、雕刻作品等,充实馆藏品。向省民俗博物馆征集木雕文物21件套,尚有30件套已经办好手续,待明年落实经费后予以征集,充实藏品。已着手整理库房书画藏品纸质材料,为下一步全部书画藏品上柜做准备。征集厦门文物店和省民俗博物馆的全部藏品已建立入库清单着手整理瓷器类木盒装具及对应的珍贵文物,为下一步上架做准备。整理库房文物资料,经常组织保管员学习库房管理业务,熟悉库房文物保管日常业务,保障库房文物妥善保管,为库房工作提供保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参观流于形式

大部分参观者对展览中的文物存在看不懂或看不明白等现象,导致博物馆的参观者多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多以凑热闹为主。参观博物馆是提升自我的途径,不应该是附庸风雅地随大流,也不应该是自我炫耀地满足虚荣心,过于注重表象就容易流于肤浅,白白浪费了博物馆这样一座知识宝库提供的机会。

(二)业务水平薄弱

一是安保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无法达到人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二是陈列人员不足,延长布展周期;三是讲解水平有待提高,知识面有限,无法正确认识到讲解的重要性。

(三)活动对象年龄偏小

通过在博物馆公众号网上报名的形式,活动对象多集中在中小学生。这样的情况有利有弊,年龄层次的统一有利于老师教学管理,但是活动层次的单一使得教学开展有着局限性。

      

 

 

 

                           莆田市博物馆

                                                                   2020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