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博物馆关于开展小小讲解员比赛的公告
一、比赛规则
(一)参赛选手通过填写报名表进行报名参赛,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分别评选出“铜牌讲解员”“银牌讲解员”“金牌讲解员”“人气讲解员”,举办方将给出的有关博物馆中历史厅部分场景的讲解资料(见附件1),参赛选手根据其内容进行选择并展开表演,后依据比赛流程晋级并评定等级,分别对金银铜等级讲解员颁发纪念胸章和获奖证书;
(二)表演人数不限,形式不拘,方言讲解、亲子解说、歌舞乐器等均可,对于作品原创性可以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
(三)评分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值进行统分,对选手作品的原创性以及问答环节回答正确的给予加分;
(四)历史厅金银铜牌小小志愿讲解员获得者,将入选莆田市博物馆讲解员人才库,根据博物馆讲解员管理机制可晋升等级,后期可参与博物馆各项参展及大型活动,具体等级如下:
展厅 | 等级 | ||
历史厅 | 金牌 | 银牌 | 铜牌 |
民俗厅 | 金牌 | 银牌 | 铜牌 |
妈祖厅 | 金牌 | 银牌 | 铜牌 |
精品厅 | 金牌 | 银牌 | 铜牌 |
书画厅 | 金牌 | 银牌 | 铜牌 |
五大展厅金牌都认证成功者,可获得莆田市博物馆全能讲解员勋章 |
二、初赛流程
(一)市博物馆委托太平小学的工作人员对初赛报名表(见附件2)进行收集、筛选,通知参赛选手初赛的时间地点;
(二)在太平小学举行初赛海选,依据其参赛表演标准评定,选定40组参赛选手晋级,并对晋级选手颁发“铜牌讲解员”的博物馆胸章;
(三)晋级选手对复赛进行预报名,提交报名材料(包括风采照、比赛宣言、节目作品介绍、音频资料等)统一压缩发到邮箱ptbwg2296309@163.com ,由市博物馆收集,以备复赛赛时材料审核和赛前准备。
三、复赛流程
(一)市博物馆委托太平小学对收集进入复赛选手报名表,通知参赛选手复赛的时间地点;
(二)在博物馆一楼会议室进行复赛海选,依据其参赛表演标准评定,选定15组参赛选手晋级;
(三)晋级选手对决赛进行预报名,提交报名材料(包括风采照、比赛宣言、节目作品介绍、音频资料等)统一压缩发到邮箱ptbwg2296309@163.com ,由莆田市博物馆收集,以备决赛赛时材料审核和赛前准备。
四、决赛流程
(一)赛前一天召集选手抽签;
(二)比赛当天选手提前到场,进行签到并领取号码牌,按照指定位置就坐等候;
(二)决赛候场播放选手风采展示视频暖场,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三)选手依次表演,表演后有评委问答环节,回答正确的选手给予加分;
(四)每5名宣布选手的总分成绩,依次类推。最后评委评分并点评,评出“银牌讲解员”10名,“金牌讲解员”5名。截止微信网络投票平台,宣布“人气讲解员”获得者,颁发纪念胸章和获奖证书;
(五)领导发表讲话,并和选手合影留念,比赛结束。
附件:1.历史厅部分场景的讲解资料
2.莆田市博物馆讲解员比赛报名表
3.莆田市博物馆讲解员比赛评分表
(备注:附件请从本网站“办事指南-下载中心”下载)
附件1:
历史厅部分场景的讲解资料
目录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也称莆仙。其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枕山面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这里水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
这里有巍巍壶公山的滋养,人民善赋诗词名扬科场;这里有滔滔木兰水的润泽,蒲草之地变为膏腴之壤;这里有海神林默娘的守护,海丝绸之路便扬帆起航。莆仙人就是在这独特的环境中,历经重生,不断发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文化。
然而辉煌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莆仙人的自强不息、敢闯敢拼的精神。考古资料表明,在公元3000年以前,莆田是水深近30米的海湾。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后随着地壳活动陆地抬升,中原氏族南迁和本地土著人民开发等共同作用,使这里由沼泽地不断形成平原。除此之外,中原人民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到隋唐之后,莆田经济、社会、文化兴起。宋代起,置兴化军,筑军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教育昌盛、英才辈出。明时,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莆仙大地以“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称誉八闽。近代以来,莆田历经巨大变革,在历史的浪潮中,莆田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正确的道路,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纵观莆田,沧桑巨变,几度繁荣。历史上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件件浩气长存的故事、一批批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一处处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今,在发展的道路上,唯有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以创新精神面对一切机遇,才能在新时代,新使命,新精神的鼓励下,促成新发展!妈祖故乡日益繁荣发展,宜居港城、美丽莆田正昂扬前行!
在莆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艰辛、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盛景,也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
明正统年间,昏君主持奸臣当道,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却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全国上下均陷入黑暗之中。同时,日本在内战中失败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游民组成的海盗队伍(倭寇)与东南沿海商人相互勾结,开展海上走私活动,使得倭寇频频入侵东南沿海,他们不仅掠夺人民财物,还强占城池。短短150多年间,莆仙大地遭遇到了倭寇的14次进犯。
面对倭寇的嚣张气焰,不畏强暴、坚毅的莆田人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倭寇进行了殊死搏斗。有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由三江口登陆,城内诸村千余户船民奋起抗倭,歼敌一百余人。华亭数百名虎匠紧随伏击溃逃的残倭,不料守城官兵与倭寇沆瀣一气,致使虎匠反中伏击,死伤100余人。但随后,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三进三出”,泅水夺渡,挫败阻敌,冲进倭巢与寇拼杀,最终打败倭寇,解救被掳群众两千多人。除戚家军外,还有一大批英雄人物帮助莆仙人民粉碎了倭寇的包围,如魏升、孔兆熙、林兆恩等。
莆田历史上,最后一次的倭寇之战是明嘉靖四十二年的仙游保卫战。这场战从十一月中旬一直打到临近过年,当时倭寇纠合省内各地余寇共两万多人,分屯仙游四城门外团团包围仙游城,仙游城内共五百余人军民与倭寇拼死抗击,坚持守城五十五天,倭寇看明援兵未到,遂架起这些云梯,企图登上城门,城内军民奋勇拼杀。直到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强渡虎啸潭,粉碎了倭寇对仙游城的围困。
之后,福建基本没有倭寇来犯,所以这场战役,也被列入国家军事博物馆,作为军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木兰溪的感潮段,可从入海口,一直上溯至宋代修建的水利枢纽工程“木兰陂”首,是木兰溪下游的主干流。
这段干流,连着大海的脉搏,和着大海的节奏,每日涨涨落落,水势汹涌。
这段干流,江面开阔,水道深深,曾经是莆田跨出本土,迈向大洋,连接五湖四海的主要通道。
这段干流,曾经造就了“小上海”涵江的繁华和古邑荔城的雄浑,开拓了莆田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孕育了农耕社会难得的“海洋文化”……
跨过木兰陂,沿着舒缓的河岸,可以顺顺当当地一直走到仙游的鲤城、龙华、大济、度尾,走到簇拥着干流的群山脚下。这一河段,是农耕时期莆仙大地的经济动脉、交通主干道。辉煌之时,河面上舟楫连着舟楫,船工的号子接地连天、此呼彼应,让母亲河每时每刻都是那么的熙熙攘攘、那么地活力无限。这一河段,像母亲肩上的一把长长扁担,东头挑着福建四大平原之一——著名的兴化平原,西头挑着肥沃富饶的仙游东西乡。
至今,沿着河岸行走,仍然会时不时遇上花岗石垒砌的悠悠古渡口,时不时的要穿过与古渡口相伴的长长的古街中的鹅卵石古道。河的两岸,兴化厝屋脊跷跷,莆仙话舌头卷卷,莆仙戏古风古韵,过年糕“红团”红红……置身于这样的河段,一路是碧波荡漾的“江流”、绵长厚重的人文。
“天上看木兰”,母亲河截然三叠:上叠,“千岩将万壑”,“清泉石上流”:中叠,“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渔米亦如之”;下叠,“春江潮水连海平”,“连山断处大江流”。“天上看木兰”,木兰溪清泉纤细婉约,木兰江碧波潋滟壮阔,木兰河波涛汹涌澎湃……
“天上看木兰”,木兰溪——是溪!是江!是河!是最美家乡河。
郑露,字恩叟,南朝梁陈之际,与其弟郑庄、郑淑在南湖(今凤凰山南麓),创建湖山书堂,被后人尊称为“南湖三先生”,他们倡学训道,开创莆田教化之先。史称“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氏兄弟开先之也”。
“南湖三先生”的开学倡导,对莆仙人的儒业教化的起始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自唐始,莆田书院遍布,除了州县官学,民间书堂、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形成了“十室九书堂”的浓厚读书习尚、“家贫子读书”的倡学人文风尚,入唐以来,莆仙大地读书之风蔚然成气,尤其是宋时兴化军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进行118次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仅有区区三个县的兴化军,就除了1675名进士,而其中单以正奏名进士而言就有近1000人。可以说明,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名莆仙人,难怪宋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兴化多进士”的赞叹。
莆仙地区不仅以“进士之乡”闻名全国,还以“文献名邦”享誉内外。自唐中叶以来,历代学者勤于著书立说,自唐代以来,莆仙地区共涌现出1029位作者,编有4131部著作。其作者之众,著述之繁,不仅在闽中名列前茅,在全国也不多见。
纵览莆田科举发展历史上,不仅演绎了莆田历史上“龙门半天下”的科举传奇,哺育了灿若繁星的英才俊杰,而且留下了许多激励人心,代代相传的故事。
宋绍兴八年(1138)邑人黄公度擢状元,陈俊卿为榜眼。殿试时,高宗对边隅一地的两位二甲感到好奇。
高宗问:“卿土何奇,辙生二卿?”(你们的家乡有什么特别之处,养育了你们二位才子。)
黄公度回答说:"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 (我是从莆田境内所蕴藏的特产是天下其他州郡所没有的角度,阐明地灵而人杰的道理。)
陈俊卿回答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我认为贫民子弟在少年时期勤奋、刻苦地读书,也有机会登上金銮殿和皇帝进行零时空的对话。)
高宗说:“公不如卿。”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仕子逆境成才的哲理,巧妙地表达了人穷志不穷的高洁志向,千百年来成为激励莆田人民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唐宋以来,莆田倡学兴教,科举鼎盛,人才辈出、俊杰荟萃。仅二十四史中立传的莆田人物就有八十八位。他们或文武双全,名昭后世;或经国安邦,功耀千古;或忠君爱国,体恤民情;或忠义薄天,捐躯取义,在各个领域引领风骚,垂范后人。更有位高学富者,不忘故里,作育后辈,厚福家乡。
黄滔(840-910),字文江,祖籍侯官(今属福州),由涵江黄巷迁居莆田县内前埭(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里巷),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善诗能文,尤擅律赋,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福建文坛盟主”。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今仙游县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人,世居仙游,后迁蔡垞村。宋庆历年间名臣,卒后谥忠惠。任谏官,直声震天下;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工书法,苏轼誉为“本朝第一”;著有《莆阳居士文集》、《诗集》、《别记》、所撰《荔枝谱》、《茶录》,译成外文,传播于世界。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县清平里后村(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诗论家。文名久盛,兼擅诗、词、文,诗论也颇具影响,被称为当时文坛宗主。尤以诗歌影响为大,与陆游、杨万里并称“渡江三大家”。
郑纪(1433-1508),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文贤里上郑村(今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人,明代经济名臣。有“一品尚书”、“三朝元老”赞誉。贯通经史、书擅行楷,著有《东园文集》十三卷、《归田录》等,存《四库总目》。
未登正史而声名卓越者不在少数,如文章之祖徐寅、文学大家蔡戡、三一教主林兆恩、一代丹青怪杰吴彬等。这些名人,他们灿若星河,光耀千秋,足以让后人永远仰望。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莆田县城内赤柱巷(今荔城区英龙街赤柱巷)人,明代思想家。创立三一教,倡三教合一之说,教义流布闽粤,并衍传至东南亚。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再犯,他倡议募捐银二千两,雇过往的麻阳兵击退倭寇,史称“一卷全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兴化城,大肆杀掠,瘟疫流行,“死者相枕”,他命门徒收埋尸体二千多具,火化尸体五千多具,收埋遗骨一百多担。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末,莆田的进步人士,受中国同盟会的影响,开始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1902年进步人士黄纪星等人在家宅中创办兴郡崇实中学堂,成为莆田革命运动组织秘密集会、印刷传单及藏匿革命人士的重要场所。
1905年,近代革命团体同盟会成立,林师肇作为兴郡崇实中学堂的先进分子,于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林师肇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回到莆田,组建兴化同盟会,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后,莆仙两县的学界迅速响应,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师生的爱国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同情与声援,反帝爱国的浪潮席卷壶兰大地。一批亲身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莆仙籍在外学生,陆续把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带回莆田,并通过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莆仙地区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批在外求学的莆仙籍进步学生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陆续转为中共党员,成为莆田早期革命骨干,为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在莆仙地区的建立作了干部准备。
1925年底陈国柱从上海大厦大学毕业回莆田,在其母校哲理中学任教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团结校内一些思想先进的学生,于1926年2月成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点燃了莆田以至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同年11月,北伐军入莆,结束了北洋军阀在蒲县地区的暴虐统治。
正当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彻底暴露了他的反革命狰狞面目。1927年4月,白色恐怖爆发,莆田特区陈国柱等党组织领导人提前得知消息,及时转移至农村活动,与仙游的黄经芳互换工作地点,在馨山书院建立了仙游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隶属中共莆田特区委领导,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4-1927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下虽曾经取得过胜利。然而,1927年的4月和7月,国民党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发动叛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败。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紧急召开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在革命新形势推动下,同年12月,中共莆田、仙游县委同时成立。1928年3月,莆田党组织在澳柄宫建立第一支革命武装——莆田游击队,打响莆田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10月,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108团在仙游麦斜岩成立。莆田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号召,在澳柄宫建立了重要的革命据点,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工农游击队,发动农民暴动,实行土地革命。
1930年10月,莆田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中共莆属特委。当苏区遭敌摧毁后,闽中党组织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南方八省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闽中地区的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武装力量,开辟游击根据地,独立自主的坚持游击战争。
1934年12月,郑金照队长、潘涛政委率领游击队袭击了常太枫叶塘镇公所常备队,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的第一枪。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中特委,在特委统一领导下,闽中工农游击队开始在敌后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活动,不但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牵制相当数量的国民党正规军,配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而且巩固和扩大游击根据地。
三年游击战争,有太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却壮烈牺牲,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闽中革命才能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为闽中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带来新的希望。
1988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批示,将闽中游击区正式确认为“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莆田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
“七七事变”后,日军的侵略魔爪直指福建。闽中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于1937年8月同国民党地方当局发起“和平谈判、共同抗日”的和谈倡议,历经三轮谈判,最终在中山堂达成,实现了闽中地区第二次国共合作,将闽中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前线,组建海上游击队,坚持抗日反顽斗争。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多次轰炸莆田,各界爱国人士在闽中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力开展抗战宣传工作,同仇敌忾共同掀起救亡运动热潮。如:通过党的刊物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组织抗日服务团,抗日剧社等群众组织,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在城镇、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工作,为革命斗争做努力,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在全社会掀起救亡运动热潮。
1943年8月至1945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从闽北迁往闽中,闽中党组织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反顽斗争,组建多个游击战队,不失时机在闽中沿海沦陷区直接抗击日本侵略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受到中共福建省委和华中局的表彰,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为取得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今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历史,是要牢记历史上中国土地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凌辱和国破家亡的教训,更要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展望未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建成为蒋管区的后方,国民党福建当局为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计划从1945年9月至11月,用3个月时间把福建境内的共产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全部肃清,将闽中划为第二“清剿”区。
面对这一形势,闽中党组织按照中共福建省委原定的分散隐蔽方正,把所属的游击队分散在各地开展生产自救活动,恢复党组织,建立隐蔽基地。当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前夕,闽中地区则率先进行公开的游击战争。1949年2月,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在莆田大洋成立,是中共闽中地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支正规武装队伍,在这里统一指挥闽中地区约6000名游击队员,深入发动群众,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政权,积极筹粮支前,配合南下的人民解放军作战,追击国民党军残部。至同年11月迎来闽中全境解放的新的历史纪元。
经过多场艰苦卓绝的战斗,1949年8月21日,闽浙赣人民游击队纵队闽中支队进驻莆田城内,解放军也随之由福清开进莆田,莆田县获得解放。8月25日,闽中游击队仙德第二中队开赴仙游城,仙游县解放。
闽中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的艰苦斗争,所创造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遗产,永远是闽中红色记忆中宝贵的一笔。
(一)沧海变迁
“沉七洲,浮莆田,沧海桑田”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莆田是被淹没在海里的,后来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莆田平原就缓慢地上升,从海中浮出来,升上来之后地上就长草了,后来人们就除草种地,变成了农田。简单说就是莆田以前是“浮起来的田”,因为“浮”的方言读Pu和汉语“莆”(Pu)同音,“莆”是“浮”的谐音。
(二)百姓入莆
五三八,自中原,北民南迁
汉魏晋,唐末年,两宋之间
百姓入莆写诗篇
莆田有538个姓氏,他们大多都是从中原南迁过来的。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秦汉,特别是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期间,中原战乱不断,所以很多汉族就多次大批往南方避难,其中就有一部分在莆田定居成为莆田主要的人口。他们同当地土著居民以及后来迁入的其他少数名族一道开发莆田,共同劳动,一同谱写了莆田的新诗篇。
(三)莆田建县
户口增,人口繁,陈朝建县
宋置军,辖三县,兴化名传
人灵地秀,开造化
文献名邦,传千年
经过繁衍生息、莆田人口不断增长,直到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建县—莆田县。到了宋代开始有禁军驻扎在莆田,当时宋太宗给莆田取名为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于是驻扎在这里的禁军也改名为兴化军。管辖莆田、仙游、兴化三个县。
(四)抗倭壮举
兴华府,海丝城,倭寇垂涎
十四次,遭劫难,仙游之战敌氛消
户户都贴白头联,正月初四过大年
随着莆田农业的开发,人口的增长,手工业、商业、海运也逐渐兴起,于是就被于是倭寇就经常进犯。在明代,倭寇一共进犯了14次,先后攻破兴化府城,仙游,平海,百姓受害惨烈,而莆田当时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奋力抗倭,特别是仙游十八战,当时仙游县城被4000多名倭寇围困,从1563年农历十一月中旬一直持续到腊月临近过年。腊月二十六,倭寇进行大规模攻城,戚继光指挥部队强渡仙游虎啸潭,大破倭寇,连打十八战,杀得倭奴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戚继光、戚家军,纪念为抗倭牺牲的军队将士和人民,莆田每家每户都会贴白头春联。抗倭胜利后人们才相继回到自己的家中,那是已经是正月初二了,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
(五)木兰流芳
木兰溪,水涛涛,山洪海潮恶浪高
钱四娘,林从世,两次筑陂皆失利
后李宏,冯智日,木兰山下成功绩
围海作田三季熟,南洋北洋变良田
木兰陂未筑之前,滔滔海潮溯溪而上,溪水无拦无蓄,遇到洪水就泛滥,海水倒灌,导致土地都是咸的,所以过去南北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后来 钱四娘、林从世便自己筹钱修堤,但是都因选址不利,以失败告终。到了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李宏应诏到莆田修陂,在精通水利的福州鼓山高僧冯智日的悉心帮助下,他们总结钱、林两次筑陂失败教训,选择在木兰山下建陂,终于建成了现在的木兰坡。后来人们围海造田,形成了南北平原,也就是后来的兴化平原,这里庄稼一年三熟,成为莆田主要水稻产区。
(六)民丰物阜
荔枝谱,桂圆干,福建糖仓天下魁
庄边窑,销海外,兴化工艺美名扬
小上海,廿五坎,涵江商贸大发展
龙眼、枇杷、荔枝、蜜柚是莆田四大名果,闻名天下,制糖业在福建省也是很有名气的。在宋元时期,莆田的陶瓷业已经较为发达了,特别是庄边窑,烧制的瓷器远销海外;造船技术先进,是福建省四大造船中心之一;唐代,莆田就已经新建桥梁,元至清代,桥梁规模、建造技术都是相当厉害的,比如延寿桥、宁海桥、南门桥等。说到莆田的商业,不得不说一下涵江的“东方廿五坎”,它建成于1933年,见证涵江“小上海”历史。由当地商人陈湖松和陈济松一起斥巨资建造。上世纪20年代,陈家兄弟两人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后来,兄弟俩就在涵江镜鸿里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桩和水泥,建成这座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大楼,并挂起“涵江通美商号”的招牌。当时的涵江,有着“水上“威尼斯”的美称,而“通美商号”正是当时货物进出的中心。
(七)人文荟萃
昔郑露,辟南山,开莆来学
人文盛,科举兴,群星璀璨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南朝时,郑露三兄弟来到莆田,在南山(今凤凰山南麓)倡学,并创立湖山书堂,开创莆田文化教育的先河。而后莆田境内教育兴盛,文化灿烂,人才辈出,名人相继。莆田县玉湖人陈俊卿中一甲进士第二名,即榜眼,在金銮殿中宋高宗皇帝的追问“莆田为什么会除了这么多人才”,陈俊卿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话成为莆田人非常励志的名言,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家贫子读书,在陈俊卿的心中,是普通贫民子弟在儿童时代勤奋、刻苦地读书,也有机会登上金銮殿和皇帝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这是一个平民百姓梦寐以求的人生幸事。如果说这是一个青年学子的精神追求,也是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向往,这才是陈俊卿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莆田历代科甲鼎盛,政坛风流,名扬全国。在这块海滨宝地上,曾哺育出2345名进士,12名状元(其中武状元3名),14名宰相,有过“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科二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等科甲佳话,成为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
(八)革命潮流
东岩山下新军营,辛亥革命振先声
哲理中学钟声响,建党伟业展宏图
开辟闽中根据地,革命薪火永流传
抗战救亡洒热血,解放莆田开新篇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关头,莆田人民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矢志抗争,谱写了民主革命时期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1911年11月12日,黄缃等在东岩山新军军营正式宣布起义,废除大清国号和清宣统年号,起用黄帝纪元。1926年2月,中共地方组织在莆田建立,点燃了莆田乃至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同年,陈国柱在哲理中学教书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大革命时期,中共莆田支部和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筹备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建立基层组织,点燃革命火种。1926年11月,配合北伐军入莆,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性抗战开始。中共闽中工委主动发起国共和谈倡议,改编闽中工农红军,奔赴抗日前线,组建海上游击队,坚持抗日反顽斗争。1949年8月21日,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入城,莆田县解放。
莆田市博物馆
2018年5月11日